※ 报身卢舍那佛尊形 详细>>
※ 大日如来——毗卢遮那... 详细>>
※ 大孔雀明王造像法式 详细>>
※ 六观音尊形 详细>>
※ 佛画中的基本染法之—... 详细>>
※ 日本佛画讲座中的绷纸... 详细>>
※ 日本佛画中的截金技术 详细>>
※ 绷绢的方法 详细>>

 


佛像袈裟的穿着方式

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13-8-23 22:25:07 浏览量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佛陀为了使教团区别于其他沙门,命阿难根据稻田设计了“袈裟”。袈裟必须具有以下特点:1,必须割截,由裁割过得布拼接而成。2,坏色不正色,不能使用正色,必须经过染成杂色才可用。因为古印度民俗认为白色最尊贵,衣服不得割截修补。所以袈裟有了他特殊的意义,那就是区别于凡俗,还具有了修行的作用。所以袈裟又名“福田衣”。袈裟是一块大大的长方形拼接的布。上面可以加上防止滑落的“纽”。

佛陀规定出家人最多只有三衣,因裁接的不同而分“五衣”(安陀会)是平常起卧时用的。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,所以它也叫做“作务衣”。不过在我国来说,僧尼们在工作时,都穿着国式的裤袄,并未着用“五衣”。“七衣”(郁多罗僧)是听经闻法、诵经礼忏、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,所以它也叫做“入众衣”。“大衣”(僧伽梨)天冷时或是说法、论辩、羯磨,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。

另外佛陀还允许比丘尼必须有僧祇支,(覆肩衣)以防止身体的暴露。比丘也可以有。还有腰带的配置防止安陀会的滑落。

袈裟的颜色,诸律有所出入。公认的颜色是青,木兰,泥三色。南传上座部佛教一般用黄赭色或橘黄色,或酱红色。南传佛教还保持着袈裟原始的状态。


  


袈裟传入中国后,因为中国礼俗不允许的原因,出家人的服装由全盘继承到发生了巨大变化时间并不长。往往在礼服之外另披袈裟,并不袒露右臂。身份较高的僧人布料也变得越来越华丽无比。袈裟于是只是区别于凡俗而已,用以记取身份。三衣的制度就不同了,发生了质的变化。中衣五条衣也变成了礼服。佛制定的三衣不离身也有了本质上的不同。


鉴真大和尚受戒弟子日本僧人最澄大师的袈裟,应该是中国唐代式样。

汉魏时期一般是穿绛色,以后有黑,青,赭色。唐宋皇家经常赏赐紫衣,绯衣。明代,把佛教分为禅,讲,教三宗,禅茶褐色衣青色绦玉色袈裟。讲玉色衣青绦浅红袈裟。教皂色衣黑绦浅红袈裟。

中国的袈裟,在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替会发生某些变化,但是袈裟的形制还是分成五条衣,七条衣,九条衣(乃至二十五条)三种。现代的僧人的袈裟已经成为一个样式,就是钩和环的固定位置和披搭方式变成了统一,没有宗派之分。

日本的袈裟样式是有宗派之分的。很多样式和遵循中国传过去时候的样式。另外还独创了一些袈裟样式,比如:络袈裟,轮袈裟,叠袈裟等等。新创的袈裟,有些是在家人穿的,形式化的象征意义占了重要地位。




日本山岳纹袈裟,是中国唐宋时期的式样。


佛像袈裟的穿着和僧人是一致的,大和尚释迦牟尼也是僧人中的一员。他的袈裟穿着方式和僧人一样:一种是偏袒右肩,一种是通肩披法。

 

偏袒右肩是袈裟自左臂从身后绕右胁下,搭右肩膀上。这是一种日常穿法。通肩的披法是将两肩同时覆盖,出入公众场合时的穿法。



古印度雕刻中的佛像通肩披法。


古印度雕刻中的偏袒右肩披法。

  

中国唐宋时期的袈裟形式。有时中国的佛像也有出现此类袈裟,具有环和编结美观的纽。只是佛像中没有中国的方袍大袖。


五代以后,佛教艺术被中国化,佛像中的袈裟,是和时代相同步的。佛像右肩膀出现了中国佛像特有的被夸张了的僧祇支。佛像中僧祇支的这种穿着方式一致延续的明清佛像中,成为了汉传佛像的一大标志。这使得佛像更加具有了汉族味道,符合中华文化的审美取向。同样,日本韩国等中国文化圈内,都是如此。


图片中黑色部分是僧祇支,上下两种不同之处在于袈裟从右胁下穿过的时候搭没搭右肩。

明中后期到清代,受西藏佛教的影响,很多佛像袈裟的穿法就趋向于西藏形式了。袈裟的披搭方式又回到了西域风格。

   

上图两种的区别同样也是右肩膀的处理方式。


上一篇:旃檀瑞像
下一篇:山西寿阳普光寺水陆壁画
返 回:返回上一页
 

谨遵佛制  精研匠艺